勇於創始,突破所限
199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獎者,是美國哈佛大學外科教授和波士頓布利格漢姆醫院外科醫生約瑟夫.穆雷(Joseph E. Murray),及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和西雅圖佛雷德哈金森(Fred-Hutchison)醫學中心醫生唐納爾.托馬斯(E. Donnall Thomas)。穆雷為腎臟移植的開創者,托馬斯則是骨髓移植的先驅。
長久以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多是頒發給基礎醫學研究者,臨床醫生得獎絕無僅有。一般而言,臨床醫學較傾向於應用科學,其創造性及影響層面比不上基礎科學的成就。然而,當中移植(transplantation)醫學的發展,不但為人類疾病的治療創設了一條嶄新的途徑,也開啟了免疫學很重要的一頁。約瑟夫.穆雷(Joseph E. Murray)及唐納爾.托馬斯(E. Donnall Thomas),正正就是移植醫學兩大分支的開創、奠基及實踐工作者,他們獲得諾貝爾獎亦是實至名歸!
他們,拯救了無數生命
約瑟夫.穆雷(Joseph E. Murray)1919年4月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2012年11月卒於波士頓,享年93歲。
穆雷的父母都是有知識之人,且常用所掌握的知識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獲得了各界的尊敬。受父母影響,小時候的穆雷已滿懷大志,要做一個有知識的人,回報社會。他一直堅定信念,及後更立志要當一名醫生,醫治千千萬萬被病痛折磨的病人。
「有志者,事竟成!」穆雷終畢業於哈佛大學醫學院。二戰時,他曾在賓夕法尼亞州陸軍醫院工作,後於波士頓布利罕婦女醫院任職。在陸軍醫院工作期間,穆雷因時常看見皮膚移植手術的進行,而對器官移植產生了興趣。
於1951年到1953年間,巴黎和波士頓已分別進行了8宗和9宗腎臟移植手術,但均未能改善病患症狀,未能達至長期存活。兩地的學者對此得出結論:若要取得成功,必須先克服移植的免疫障礙問題。當時,在實驗和臨床上已有證明,同卵孿生子之間的皮膚移植不會產生排斥。穆雷因而相信免疫學的障礙不會存在於同卵雙胞胎之間。
1954年12月23日,在輿論普遍認為器官移植違反自然規律且會危及捐受兩者生命的壓力下,穆雷在波士頓布萊根醫院為一名患了末期腎衰竭的23歲病人—Richard Herrich,移植其同卵雙胞兄弟的腎臟。在超過5小時的移植手術後,Richard的腎、心、肺功能逐步好轉,並恢復正常!這個破天荒的手術,讓Richard重獲新生,更得以與醫院的一位護士結婚,成為兩位孩子的父親。Richard的生命獲穆雷延長了八年,後死於心肌梗塞。
在醫學史上,這是第一次圓滿、成功的腎臟移植手術。此後,人們對器官移植也逐漸抱持較開放的態度。然而,縱使這次手術的成功,標誌了移植醫學發展和外科醫學技術的成熟,但醫生團隊仍須面對生物進化和遺傳賦予人類的免疫學障礙問題。否則,移植醫學不能進一步發展,器官移植也只局限於同卵雙胞胎之間。於是,穆雷在為數對同卵雙胞胎進行腎臟移植手術並全獲得成功後,開始拆解令人費剎思量的免疫學障礙問題。他透過異卵雙生子的腎臟移植手術,研究抗排斥方法及開發抗排斥藥。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於1962年,穆雷成功進行了首宗無血緣關係人士間的器官移植手術,為一名病人移植了活存捐贈者的腎臟。自此,不論是有血緣關係、無血緣關係,或死後捐贈者的器官移植,都由不可能變成可能。時至今日,在免疫學研究的突破和嶄新藥物的研發下,多種器官的移植更已成為不少醫院的常規外科手術之一,拯救了無數瀕死病人的生命。
穆雷這位器官移植先鋒對器官移植手術的研究和抗排斥藥物的開發,不但為醫學發展寫下新的一頁,更造福了全世界逾60萬人,讓他們重獲新生。他的偉大貢獻,使他在1990年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受舉世讚揚!
唐納爾.托馬斯(E. Donnall Thomas)1920年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馬特鎮,2012年10月卒於西雅圖,終年92歲。
1937年,托馬斯就讀於馬特高中。1941年,他在奧斯丁的德克薩斯大學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並於兩年後取得碩士資歷。之後,他轉至哈佛大學醫學院就讀,於1946年考獲醫學碩士學位。獲得碩士學位後,他進入了波士頓布利罕婦女醫院實習,學習血液學。1948年到1950年間,他應徵入伍,在陸軍中擔任內科醫生。退役後,他以博士後學術研究員身份,於麻塞諸塞科技學院鑽研白血病的治療方法。1951年,他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學者。1955年至1963年間,他擔任哥倫比亞大學醫學講師,同時間亦獲紐約州庫伯斯敦的瑪麗伊莫格尼巴塞特醫院聘為主診醫生。1963年,他再轉至華盛頓大學任職醫學教授。
托馬斯的開創性工作,是研究白血病的治療。白血病又稱血癌,過往一直被認為是絕症中的絕症,群醫對此均束手無策,患者也就如被宣判了死刑。直至1954年,穆雷成功為一對同卵孿生子進行腎臟移植後,當時正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白血病治療的托馬斯,獲得了啟發︰既然雙胞胎之間的腎臟可以移植,骨髓也或可以!於是,1955年,托馬斯開始在患白血病的孿生狗身上做骨髓移植的研究。狗隻的研究讓托馬斯看到在人類身上進行骨髓移植的可能性。1958年,他為一個患了末期白血病,且病情迅速惡化的病人,移植了其健康的孿生兄弟的骨髓。結果,該病人竟很快便康復過來!雖然病人在6個月後復發,但已足以證明透過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是有可能的!
托馬斯的成功,不單為他帶來了199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至高榮譽,更重要的,是為世上數以十萬計的白血病患者帶來生存的盼望和重生的機會!
器官移植的發展已將近70年,但時至今天,仍有很多人認為器官移植違反自然規律,又會影響活存捐贈者的健康,或已離世捐贈者的身體,因而作出反對。你對此有何看法?若有人邀請你簽署「器官捐贈卡」,於死後捐出器官作移植之用,你願意嗎?為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