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成果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佈,20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由華人科學家高錕,及兩位美國科學家威拉德.波義耳和喬治.史密斯共同獲得。他們三名得主的成就,分別是發明光纖電纜和發明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

早於1966年,年僅33歲的高錕已在《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論文中,開創性地提出了光導纖維在通訊上應用的基本原理。他建議利用玻璃纖維作光通訊的導體,為人們提供一個低成本、高效速、大載量,且可靠性高的通訊方法。這項前無古人、高瞻遠矚的構想,不但開啟了通訊科技的新一頁,更翻天覆地地改變了訊息傳送的模式,讓人們縱使相隔千里,也仿如近在咫尺。


堅持理想,造福世界,燦爛一生

1933年11月4日,高錕出生於江蘇省金山縣(今上海市金山區),住在法租界。他的祖父高吹萬是晚清著名詩人和革命家,父親高君湘則是一名律師。他另有一名弟弟,名高鋙。1948年,他們全家移居台灣,至1949年遷往香港。來到香港後,高錕就讀於聖若瑟書院。中學畢業後,他考入了香港大學,但由於當時香港大學仍未開設他心儀的電機工程系,他只好遠赴英國,進入英國倫敦的伍利奇理工學院(現為格林威治大學)繼續學業。

在英國學習期間,高錕於舞會中與太太黃美芸邂逅,兩人更於1959年結婚,婚後誕下一子一女。

1966年,高錕在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任職期間,不斷研究利用玻璃纖維傳送訊號,並發表了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了利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進行長距離及高訊息量的訊息傳送。然而,當時他的想法被譏為「癡人說夢」。高錕並沒有因此放棄,繼續耐心鑽研,加以改良。終於,於1981年,第一個光纖系統成功面世!從此,較人類頭髮還要幼小的光纖成為了傳送容量接近無限的訊息傳輸通道,徹徹底底地改變了舊有的通訊模式。高錕的先知遠見和鍥而不捨也因而備受讚許,更獲得了「光纖之父」的美譽,名聲傳遍世界。

1987年,高錕應邀回港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期間創立了訊息工程學系,直至1996年榮休。

2004年,高錕被一起搓麻將的朋友發現他反應遲緩,建議他到醫院檢查。後發現他與父親一樣,患上了腦退化症。此後,他的說話和生活都大受影響,有賴妻子時刻在旁照顧。

2009年,高錕獲得了人生的一個最高榮譽。他,在發明光纖通訊後43年,獲頒遲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揚他「在纖維中傳送光以達成光學通訊的開拓成就」(“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2010年,高錕接連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英女王壽辰「爵士勳銜」及香港「大紫荊勳章」。

高錕獲得的每一個獎項、每一個勳銜、每一個榮譽,不但足證他是影響世界深遠、成就舉足輕重的偉大科學家,更展示了他不屈不撓、追求理想的探究精神是他達至成功的關鍵!



思考問題:

高錕雖然被別人譏笑「癡人說夢」,但他沒有放棄研究,最終發明了造福世界的光纖,獲得了讓人引以為傲的成就。你有沒有試過遇到困難後繼續堅持,最後達至成功的經驗?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