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總給人神秘的感覺,要一窺海洋世界的面貌,或是全面了解海洋生物的習性,想必不容易辦到。錢培元教授是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他致力研究海洋生物的習性和活動,並對牠們的成長過程,以及過程中對人和環境的影響有著重要的研究及發現。


幼蟲的冒險

「要是沒有經驗,你是不知道牠長大以後會變成甚麼的。」

錢培元教授在訪問中指出,海洋生物的幼蟲(剛出生或孵化後的階段)基本上是大同小異,要是我們沒有經驗或相關知識,根本難以分辨那些幼蟲是哪一種海洋生物的後代,更不要說了解牠們的習性和保護牠們,讓牠們健康地成長。

海洋生物的幼蟲會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甚麼問題或危險呢?難道牠們得不到父母的保護?錢教授指出,陸地上的動物在繁殖時會對後代作一些保護,如雀鳥會築巢孵化小鳥,但海洋生物是在海中生產,有些甚至是生活在海底,牠們的後代,不管是受精卵還是幼蟲都會隨海水飄流到不同的地方,而那個新地方未必是最適合牠們的居所,甚或有機會為牠們帶來危險,使牠們落入敵人的口中。那麼,在科學層面上,有甚麼行動可保護這些幼蟲或幼體?


神奇的「化學訊號」

錢培元教授指出了解不同的「化學訊號」能協助和保護海洋生物的後代。

「化學訊號」是指一些由微生物釋出,讓其他生物辨別或找到可居地方的訊息。「蜜蜂為甚麼可以找到花粉?蚊子為甚麼怕蚊怕水?」在訪問中,錢教授以兩個我們所知亦常見的例子向同學解釋甚麼是「化學訊號」。他指出,不同種類的動物會有牠們不同的生存條件,牠們會透過分辨來自不同地方或物件發放的「化學訊號」,如蜜蜂在嗅到花的香味後,便會朝花兒飛去採蜜,來找出對牠們來說是安全或危險的環境。不過,動物可能要發育成長至某一特定階段,才能自行分辨這些有利與不利的「化學訊號」。因此,研究「化學訊號」這個範疇可有效地協助海洋生物的生活和成長。


如何面對失敗

「……做(科學)研究,任何時候都可能面臨實驗失敗。」

錢教授在介紹有關海洋生物的同時,也和同學分享說在實驗的過程中,他們有時候也會遇到失敗的結果,就算是花上數個月才完成的實驗,也不一定可獲得理想或預期中的成果。然而,即使如此,錢教授仍抱著積極態度。他認為只要不作無意義的重複,能在錯誤和失敗中尋找原因、尋找教訓,然後繼續朝著目標嘗試和改進,便有成功的機會。



思考問題:

錢教授在訪問中舉例說蜜蜂和蚊子都可憑著獨特的「化學訊號」來選擇適合牠們飛往的地方。你能再舉出一些與「化學訊號」相關的例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