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認知.突破常理.成就不同

1957年,對於全世界華人而言,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提出基礎粒子間的弱核力沒有鏡像對稱特性,即「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了最早獲得這至高榮譽的華人。他們的理論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違反了當時物理學家的認知,令全世界嘖嘖稱奇。

所謂的「宇稱不守恆定律」,是指在弱小的相互作用下,互為鏡像的物質的運動不對稱。對稱性反映了不同物質、形態在運動中的共性,而對稱性的破壞則使它們顯出各自的特性。基本上,對稱而又不完全對稱,才構成不同的圖案;大自然正是這樣的建築師。當大自然構造像DNA這樣的大分子時,總是遵循複製的原則,把分子按照對稱的螺旋結構連接在一起;而構成螺旋形結構的空間排列是完全相同的。然而,在複製的過程中,精確對稱性的細微的偏離,會在大分子單位的排列次序上產生新的可能性,從而使得某些複製的樣式更快地發展。因此,對稱性的破壞有助事物不斷的發展進化,使之變得更豐富多彩。


一生走在物理路上

李政道,江蘇蘇州人,1926年生於上海。父親李駿康是金陵大學農化系首屆畢業生。他曾就讀東吳大學(蘇州大學)附屬中學、江西聯合中學等校。後因抗戰,未能完成中學課程。1943年,他考入遷至貴州的浙江大學物理系,從此走上物理學之路,師從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因日本入侵貴州,時在貴州的浙江大學被迫停學。1945年,李政道轉學至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就讀二年級,並毛遂自薦,聯絡當時的北京大學物理學教授吳大猷。1950年,他經吳大猷教授推薦,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同年,他獲得博士學位,並從事流體力學的湍流、統計物理的相變以及凝聚態物理的極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他任職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主攻粒子物理和場論領域。三年後,才29歲的李政道成為了哥倫比亞大學二百多年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及後,他開闢了弱作用中的對稱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物理等科學研究領域。1984年,李政道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全校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這一最高職稱。直至今天,他仍是哥倫比亞大學在科學研究中最活躍的教授之一。

李政道雖已達耄耋之年,但對物理研究矢志不移,繼續在科學領域的最前線上奮鬥,論文發表不斷。


楊振寧,美籍華人,原籍安徽鳳陽,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今屬肥西縣)。他出生不滿周歲,父親楊武之考取了公費,出國留美。四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字,才一年多的時間便已教曉他三千多字。就讀小學時,楊振寧的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他便考進了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那時是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並隨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1944年,楊振寧於研究院畢業,並於1945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就讀芝加哥大學博士課程。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稍後更開始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最難忘的景象,便是楊振寧和李政道一同走在普林斯頓研究院的草地上。1966年後,楊振寧長期執教於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並創立和主持該校的理論物理研究院。楊振寧於1971年回中國訪問,是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期間,他對促進中美建交、中美科學技術教育交流等做了大量工作。及後,他先後獲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等授予名譽教授,並擔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77年楊振寧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促進中美關係。楊振寧現居於北京清華大學,同時身兼廣東東莞理工學院名譽校長。



思考問題:

李政道以29歲之齡成為了哥倫比亞大學二百多年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楊振寧則以16歲之齡考進了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你認為是因他倆天資聰敏,還是後天勤學奮力?為甚麼?